2012年12月9日 星期日

蘋果的身世:一顆特立獨行的「薔薇果」

看看你手中的那個又甜又脆的蘋果吧,今天,它的形象似乎勝任各種領域的故事。它是最「符號」化的水果形象,它可以是誘惑亞當和夏娃的慾望之果,也可以是砸在牛頓頭上的那個引力之果,還可以是印在手機、電腦上那個代表時尚的符號。這個傢伙的每個形象都夠特立獨行的,它的身世亦是如此。
  
  特殊的「薔薇果」
  
  2010年,科學家們對栽培蘋果(Malus×domestica)的全基因組好好地檢查了一遍,並且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結果:從5000萬年前恐龍剛剛消失的時候,蘋果就與草莓、桃、櫻桃這些薔薇科的兄弟分家了。最明顯的改變就是,通常在花朵上用來附著花瓣的平台——花托,被蘋果改造成了果實的一部分,將子房緊緊地包裹了起來,所以我們才能吃到「果肉」厚實的蘋果,而不是像薔薇的果子那樣幹巴巴的。
  
  另外一個讓蘋果跳上人們餐桌的改變就是,蘋果中擁有一個強大的甜味物質加工廠,這個已經寫在了它的生命圖紙——基因組上了。多達71個基因系統可以把山梨醇(植物體內的碳水化合物都是以這種形式運輸的)高效地轉化為蔗糖,而在其他薔薇科植物中,此類基因最多只有43個。正是因為這些原因,蘋果的可食用性大大增強。也正是因為這些特別能力,人們從石器時代就開始採集蘋果作為食物。
  
  蘋果的身世
  
  不過,栽培蘋果的老家究竟在哪裡,這一直是個頗具爭議性的問題。雖然最新的分類學證據顯示蘋果家族(屬)的成員也不過約38種,要查出一個族譜似乎也並非難事,但是每個種似乎都跟我們今天吃到的蘋果有共同之處,並且每個種都可以提供一些水果,雖然有些味道著實不怎麼樣。從這個角度看,蘋果屬的每個種都有可能為超市中蘋果的甘甜貢獻了一份力量。
  
  不過,蘋果的身世還真沒有那麼複雜,所有的栽培蘋果都來自於一個種——塞威士蘋果(Malussieversii,又名新疆野蘋果)。這種蘋果的分佈區並不大,中亞地區的山坡丘陵都是它們良好的聚居地。目前,幾乎所有蘋果的家譜都要追溯到這個老祖宗身上。
  
  大概在2000年前,世界各地的果園都有了各自栽培的蘋果。在西漢時期,從新疆來的塞威士蘋果在我國還有了一個特殊的名字——柰(附帶提一下,梨被稱為椋)。只不過,這種柰很可能同目前流行的蘋果不是一個東西,這種被稱為綿蘋果(M.×asiatica)的傢伙儲藏期比較短,水分含量也不高,所以那時販賣「柰」的果農絕對不會以多汁和脆甜為賣點。
  
  與此同時,另一支塞威士蘋果進入了歐洲,考古證據顯示,公元前1000年的以色列就開始栽培蘋果。在隨後的數千年間,這支塞威士蘋果隊伍也借助人的雙腳,從中亞高原走向了世界各地,並且都找到了自己獨到的色、味裝束,最終成為現在主流栽培蘋果隊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